武宁山水更青绿-ag真人手机版

影响有影响力的人

武宁山水更青绿

编辑: 邹菲燕来源: 经济晚报2023-07-17 16:58:38

​  7月14日,记者来到素有“山水武宁”之称的九江市武宁县,探寻当地依绿色发展路径开启高质量发展模式的成功经验。在采访过程中,记者了解到,作为全国林改的先行地,武宁县近年来积极践行“两山”理念,全县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量实现“双增长”,山水更青绿的同时,人民收入也稳步提升。

人们在果园享受采摘的乐趣。(蒋得先摄)

“植物界的大熊猫”千年红豆杉。(全媒体记者储符琳摄)

武宁县长水村青山环绕。(蒋德先摄)

护绿见成效

  行走在武宁山水之间,但见满山青绿、鸟语花香。

  2004年,武宁县在全国率先启动林业产权制度改革试点,探索出“山定权、树定根、人定心”林改经验,2017年又在全国首创“林长制”,率先建立县、乡、村三级林长组织体系。2022年,武宁县进一步完善“一长两员”源头管理体系,把“林长”责任落实到了每个山头,确保每块森林、每棵树木都有对应的县级林长、乡级林长、村级林长、监管员、专职护林员进行管理,实现了森林资源管理保护全覆盖。此外,全县坚持“禁伐二十年,呵护原生态”政策不动摇,对345万亩林地实行封育保护,保护面积占林地总面积的82.5%,并对全县76个古树群落和931株散生古树全部实行挂牌管理和保护。

  其中,当年的林改第一村——长水村,森林覆盖率达到95.84%,村里还生长着20余万棵被世界公认濒临灭绝的天然珍稀植物——红豆杉,其中有17棵千年南方红豆杉,每年吸引数十万游客前来观赏。村里的党员们自发与红豆杉结对子,落实“一对一”管护责任,而千年红豆杉也已成为武宁县的一张文化名片。

  如今,武宁县森林资源实现了“一减少三增加”目标,即破坏森林资源案件减少70%;林地面积增加13万亩,达到418万亩;森林覆盖率增加4.44个百分点,达到76.54%;森林蓄积量增加417万立方米,达到1871万立方米。

富民有新招

 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。

  武宁县依托良好的林业生态环境资源,大力发展蜂蜜、茶叶、菌菇、药材等特色林下经济,共建立“林长 ”示范基地107个,其中果木林基地14.8万亩、木本药材4万亩、花卉苗木基地1.76万亩、林蜂基地蜜蜂3.5万箱、高产油茶基地9.2万亩,并荣获“中华蜜蜂之乡”称号。2022年,全县林下经济总产值达到14.8亿元。同时,全面做活森林旅游经济,打造了花千谷、阳光照耀29度度假区、澧溪紫薇花海等森林观光基地,新光山庄、武陵岩、神雾山、花源谷等森林体验基地,平尧、七里溪、申家坪、张家湾等森林养生基地,并鼓励农民发展旅游民宿、观光农业、果蔬采摘等致富项目。2022年,全县共接待游客1180万人次,实现旅游综合收入97亿元。

  为了打通“绿水青山”与“金山银山”双向转化、双向促进的通道,2021年,武宁县率先在全国探索建立了首家“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中心”并开通线上平台,收储各类生态资源10万项(条),涵盖农田4.9万亩、林地46.73万亩、农房204.2万平方米,生态总价值211.95亿元,收储并交易特色农产品2890.45万元,发放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专项贷款1.42亿元,撬动社会资本10亿余元,为武宁县农民发展绿色产业引来“金融活水”。

  “现在我们的林地都有了‘不动产证’,通过评估,可以到转化中心来办理贷款,利率非常低,鼓励我们农民将绿色产业做大做强。”武宁县长水村党总支书记卢咸锋告诉记者,“生态保护好了、森林保护好了,我们农民的‘绿色资产’也增值了,可以换更多的贷款来进一步扩大自己的‘绿色’产业,形成一个‘绿水青山’与‘金山银山’双向转化、双向促进的良性循环。”

  据了解,目前,武宁县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中心业务已覆盖全县18个乡镇28个村1.5万余农户,参与投资交易的企业和种养大户200余家、银行3家、保险公司1家,成功引导了全县生态产业的绿色发展,实现了经济效益、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多赢。2022年,武宁县完成生产总值218.28亿元,同比增长5%,城镇居民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4.8%和6.4%。

  通过实践,武宁人已深深认识到,“绿色”是通向高质量发展的一张“通行证”,并提出了“生态强县作示范、绿色崛起勇争先”的目标。

  青山带笑,绿水含情。青山绿水间,是武宁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,对绿色家园的守护。

  (全媒体记者 储符琳)

网站地图